作者:某B2B企业营销总监实战复盘 字数:约4200字 | 阅读时间:12分钟
在B2B行业摸爬滚打多年,我见过太多企业陷入“做了很多事,却不见增长”的怪圈:
内容天天发,线索寥寥无几;
展会年年参加,成交寥若晨星;
销售团队拼命跑客户,转化率却始终卡在个位数……
为什么?
因为大多数B2B企业在没有清晰定位的情况下,就开始了“广撒网”式的营销与销售动作。
就像一艘没有航向的船,风再大也到不了岸。
今天,我想分享一个我们团队验证过、真正能帮B2B企业找到市场生态位、实现精准增长的方法论——“四步定位法”。
这不是理论模型,而是我们在服务过上百家企业后,总结出的实战级定位框架,尤其适合正在从冷启动走向增长期的B2B公司。
如果你是销售总监、市场负责人或企业老板,这篇文章将帮你重新梳理业务逻辑,找到那条“少而精”的增长路径。
我们先来认清一个现实:B2B的购买决策,从来不是“冲动消费”。
一个企业采购CRM系统,可能要经过6个月的选型,涉及IT、财务、业务、采购、管理层等7类角色。他们关心的不是“品牌多酷”,而是“能不能解决问题、风险低不高、ROI明不明确”。
但很多B2B企业的营销方式,却还在沿用C端思维:
官网写满“行业领先”“技术顶尖”等空洞词汇;
公众号天天发“喜报”“签约”“获奖”;
销售见客户张口就是“我们产品功能强大”……
客户听得一头雾水:你到底能帮我解决什么具体问题?
这就是典型的“自我中心式定位”——只讲自己,不讲客户。
真正的B2B营销定位,应该是客户中心型的:
你要清晰地告诉目标客户:“我们是专门帮【XX行业】解决【XX具体问题】的。”
可问题是:
你怎么知道客户是谁?
他们的痛点是什么?
你又凭什么比别人更值得信任?
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讲的核心方法——四步定位法。
“四步定位法”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,而是我们团队在服务几十家B2B企业过程中,逐步提炼出的一套可复制、可落地的定位流程。它分为四个步骤:
列出能成交客户的共同特征
挖掘这些客户的共性需求
用一句话说清你的价值主张
结合差异点,强化竞争优势
这四步看似简单,但每一步都决定了你后续营销、销售、产品迭代的方向是否精准。
下面我们一步步拆解,结合真实案例,让你真正掌握这套方法。
在自然界中,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“生态位”——它吃什么、住哪里、如何生存。
在商业世界中,B2B企业也需要找到自己的“生态位”:
你服务谁?解决什么问题?在哪个细分市场最具竞争力?
可惜的是,很多企业一开始就想“做大而全”。
比如一家做HR SaaS的公司,既想服务制造业,又想切入金融、教育、互联网,结果每个行业都做不深,客户觉得“你不懂我们”。
而真正聪明的企业,会先聚焦一个细分领域,成为“小池塘里的大鱼”。
我们曾辅导过一家做制造业MES系统的公司。
最初他们客户分散,销售成本高,转化慢。
我们用“四步定位法”帮他们重新梳理:
能成交的客户:年产值5000万~3亿的离散制造企业
共性需求:生产过程不透明、订单交付延迟、车间数据靠手工统计
价值主张:帮助中小型制造企业实现车间数字化,提升交付准时率
差异点:部署快(7天上线)、成本低(按产线收费)、支持老旧设备接入
定位清晰后,他们不再广撒网,而是集中资源打“中小型离散制造”这个群体。
半年内,线索转化率从8%提升到23%,客单价反而上升了30%。
这就是生态位卡位的力量:
你不需要所有人都买你,只需要那群最需要你的人知道你。
第一步:列出能成交客户的共同特征
很多企业做客户分析,只停留在“行业、规模”这种表层信息。
但真正决定成交的,是更深层的行为特征与痛点模式。
我们建议从五个维度去梳理:
维度 | 具体内容 |
---|---|
行业 | 制造、教育、医疗、零售等 |
企业规模 | 年营收、员工人数、分支机构数量 |
业务模式 | To B / To C、直营/加盟、项目制/标准化 |
当前痛点 | 痛点场景、已有解决方案、失败原因 |
决策链特征 | 谁发起?谁决策?谁使用?谁审批? |
举个例子:
我们服务的一家做企业培训SaaS的公司,最初认为“所有中大型企业都需要培训系统”。
但分析近一年成交客户后发现:
90%客户集中在连锁零售、教育培训、物流行业
企业规模多为300~1000人
痛点集中在“新员工培训效率低”“门店执行标准不一”
决策者多为HRD+运营总监
于是他们调整定位:专注为连锁型企业提供标准化培训落地解决方案。
后续所有内容、活动、销售话术都围绕这一群体展开,线索质量大幅提升。
记住:能成交的客户,才是你的“理想客户画像”。
不要幻想“未来可能买”的客户,先服务好“已经买过”的客户。
第二步:挖掘客户的共性需求
很多企业写需求,喜欢用“降本增效”“提升管理”这种大词。
但客户要的是具体场景下的具体解决方案。
比如:
“降本增效” → “减少车间返工率,降低原材料浪费”
“提升管理” → “让区域经理实时掌握门店培训完成率”
“数据驱动” → “自动生成销售日报,减少手工填报时间”
我们建议用“痛点场景+后果+渴望”结构来提炼需求:
场景:新员工入职培训周期长
后果:3个月内离职率高达40%,门店服务不一致
渴望:7天内完成上岗培训,考核达标率90%以上
这才是客户真正关心的“需求”。
第三步:用一句话说清你的价值主张
公式:
我们帮助【目标客户】解决【具体问题】,实现【可量化结果】
比如:
我们帮助中小型制造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不透明问题,提升订单交付准时率30%以上
我们帮助连锁餐饮企业解决新员工培训效率低的问题,缩短上岗周期至7天
我们帮助HR团队解决员工学习数据难追踪的难题,实现培训覆盖率100%
这句话要能出现在你的官网首屏、销售开场白、公众号简介中。
客户3秒内就能听懂你是谁、能帮什么。
第四步:结合差异点,强化竞争优势
没有差异化,就会陷入价格战。
而B2B的差异化,往往藏在“细节”里:
差异维度 | 举例 |
---|---|
功能设计 | 支持老旧设备接入、无需IT配合部署 |
实施交付 | 7天上线、失败退款 |
定价模式 | 按产线收费、按效果付费 |
客户服务 | 专属客户成功经理、24小时响应 |
行业经验 | 深耕制造业10年,服务过300+客户 |
我们曾见过一家做电子合同的公司,面对法大大、e签宝等巨头,选择差异化切入:
专注服务中小型HR客户,提供“入职即签”模板包+自动化流程。
他们不拼技术,拼“易用性”和“场景化”,反而在细分市场杀出一条血路。
差异化不是“我比你强”,而是“我和你不一样”。
定位不是一次性的,而是动态调整的过程。
我们建议企业每半年做一次“定位复盘”,重点关注:
客户画像是否变化?(如行业政策、技术趋势影响)
竞品定位是否升级?(如头部厂商开始下沉)
自身能力是否增强?(如新增模块、成功案例增多)
根据变化,及时调整定位策略。
比如:
初期:聚焦一个细分行业,做深做透(如“专做餐饮连锁培训”)
增长期:横向扩展相似行业(如“拓展到零售、教育连锁”)
成熟期:纵向延伸服务链条(如“从培训系统→组织发展咨询”)
同时,要警惕“定位漂移”——
不要因为某个客户偶然成交,就盲目扩展行业;
不要因为销售压力,去接不匹配的订单。
定位的本质,是“取舍”。
你选择服务谁,就意味着放弃谁。
很多企业营销无效,不是因为渠道少,而是因为定位模糊导致内容泛化。
一旦你完成了“四步定位法”,你的营销动作就会变得极其清晰:
首屏3秒内说清“我们帮谁解决什么问题”
案例按行业/场景分类,展示真实客户成果
留资入口明显,提供“白皮书”“诊断工具”等诱饵
写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5大坑》
做《HR如何说服老板买培训系统》的直播
发《为什么90%的CRM项目会失败》的深度文章
这些内容不提产品,但精准吸引目标客户。
沙龙主题:《连锁企业如何实现门店标准化管理》
嘉宾:邀请已成交客户分享经验
参与者:限定行业、规模、岗位(如HRD、运营总监)
一场20人的闭门会,可能比一场500人的展会带来更多商机。
错误话术:
“我们系统有500+功能,支持移动端、数据看板……”
正确话术:
“张总,我了解到你们门店培训经常靠老员工带,新人上手慢,服务不一致。我们之前帮XX连锁解决了这个问题,7天完成上岗培训,离职率下降了40%。您这边是否也有类似困扰?”
定位清晰,销售才有“钩子”。
最后,我想说:
“四步定位法”不是万能公式,但它是一个让B2B企业从“盲目”走向“清晰”的起点。
它不能保证你明天就签单,但它能确保你:
不再浪费营销预算
不再让销售团队“瞎跑客户”
不再让产品团队“闭门造车”
作为销售总监或企业老板,你的首要任务不是“冲业绩”,而是为团队指明方向。
而这个方向,就藏在“我们是谁、服务谁、凭什么赢”这三个问题里。
用四步定位法,找到你的生态位,然后all in。
你会发现:
客户变得更精准了,
销售变得更轻松了,
增长,也变得更可持续了。
附录:四步定位法自查清单(可收藏)
✅ 1. 我们最近成交的客户,有哪些共同特征?(行业/规模/痛点)
✅ 2. 他们最痛的3个问题是什么?能否用具体场景描述?
✅ 3. 我们能一句话说清价值主张吗?(帮助XX解决XX问题)
✅ 4. 我们和竞品最大的3个差异是什么?(功能/服务/定价/实施)
✅ 5. 我们的官网、内容、销售话术是否围绕这一定位展开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