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,ToB(企业对企业)销售早已不再是“能说会道”就能打天下的时代。尤其在SaaS、科技、广告技术等高门槛行业,客户越来越理性,决策链条越来越长,销售的角色也从“推销员”转变为“解决方案顾问”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外貌、背景、人脉固然有其作用,但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走远的,是实力。
今天,我们要分享的,是一位外貌普通、身高不高、出身非名校的东亚女性,在法国和美国ToB销售战场上,从一名“不起眼的小兵”成长为销售总监的真实经历。她没有靠颜值开路,也没有“带资进组”,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策略、执行力和职业素养。她的故事,或许正是你或你团队中某位“普通员工”正在经历的缩影。
很多人对销售的误解,始于“销售=能说会道”。尤其在ToC(企业对消费者)领域,话术、情绪调动、临场反应确实重要。但在ToB销售中,尤其是SaaS、云计算、企业软件这类高客单价、长周期、多决策人参与的项目中,技巧只是表象,价值才是核心。
我刚进入一家法国AdTech SaaS公司时,团队里几乎全是法国人,英语水平普遍较差。而公司刚刚签下了一家横跨欧洲多国的大型客户,需要一个英语流利、能独立对接国际团队的客户经理。虽然我当时外貌普通、资历尚浅,但凭借全国英语演讲冠军的背景,迅速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“桥梁型人才”。
这让我意识到:ToB销售的核心技巧,不是“说服”,而是“匹配”。你需要精准地将客户的需求与公司的产品能力进行匹配,并用对方听得懂、信得过的语言表达出来。
比如,在为客户做产品演示(demo)时,我不会一味地吹嘘功能,而是先问清楚他们的业务痛点、技术架构、团队协作方式,再针对性地展示解决方案。这种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的销售方式,不仅提升了转化率,也建立了长期信任。
更关键的是,真正的ToB销售技巧,是让客户觉得“你懂他”。无论是技术细节、行业趋势,还是内部决策流程,你能提前预判、主动应对,客户自然会把你当成“自己人”,而不是“卖东西的”。
很多人以为,销售总监就是“业绩最好的那个销售”。其实不然。销售总监的角色,早已从“冲锋陷阵”转变为“运筹帷幄”。他/她不仅要自己能打,更要带团队打,更要理解公司战略、市场趋势和客户生命周期。
我的成长路径,正是从一名“单兵作战”的客户经理,逐步走向“团队管理+战略执行”的销售总监。
第一阶段:价值凸显期
刚入职时,我主动承担了公司最棘手的国际客户对接任务。由于语言优势,我成了公司与全球客户之间的“翻译官”和“协调者”。这个阶段,我的核心任务是“证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”。
第二阶段:能力拓展期
随着客户数量增加,我发现仅靠语言优势远远不够。ToB客户对技术细节要求极高,一个API调用错误、一个数据延迟问题,都可能影响合作。于是,我主动学习技术知识,甚至兼职做“技术客服”,跟着工程师读文档、debug、写测试脚本。这种跨职能的学习,让我在做销售演示时更具说服力。
第三阶段:团队领导期
当我晋升为客户总监后,管理的客户占公司月营收近50%。这时,我的任务不再是“自己签单”,而是“带领团队持续增长”。我开始制定客户分层策略、优化销售流程、设计激励机制,并推动跨部门协作(如产品、客服、法务)。
第四阶段:战略参与期
随着业绩不断攀升,我开始参与公司年度目标制定、市场拓展规划和产品路线图讨论。销售不再只是“执行部门”,而是“战略输入部门”。我们通过客户反馈推动产品迭代,通过市场洞察调整定价策略,真正实现了“销售驱动增长”。
这条路径告诉我们:销售总监的成长,不是线性晋升,而是多维跃迁。你必须从“做事”转向“管人”,再从“管人”转向“谋局”。
在欧美ToB销售圈,女性本就少见,东亚女性更是凤毛麟角。很多人会默认:女销售“不够强势”“不适合应酬”“难扛大客户”。而我,恰恰是在这种偏见中杀出了一条血路。
但成功背后,也有不为人知的挑战。其中最棘手的,就是职场性骚扰(Sexual Harassment)。
我曾遇到一位男性客户,在一次晚餐后试图对我进行言语骚扰。当时我并未激烈反抗,而是冷静地转移话题,并在后续沟通中逐步疏远该客户。最终,我通过公司HR正式举报,该客户被列为“高风险合作方”,不再由我团队对接。
这件事让我深刻意识到:作为女销售,业务能力固然重要,但自我保护意识更为关键。
我给所有女性销售的建议是:
提前预判风险:避免单独与客户去酒吧、KTV等私密场所;尽量选择公共餐厅或公司会议室。
学会设立边界:对于不当言论或行为,第一时间明确拒绝,如:“我不喜欢这种玩笑,请停止。”
保留证据:聊天记录、邮件、录音(在合法前提下)都是维权的重要依据。
果断举报:公司有责任保护员工安全。不要因害怕影响业绩而沉默,性骚扰只有“零次”或“无数次”。
当然,女性在ToB销售中也有独特优势。比如,我们往往更擅长倾听、共情和建立长期关系。在复杂项目中,客户更愿意向“值得信赖”的人倾诉真实需求。而这,正是女性销售可以放大的软实力。
很多人羡慕“销冠”的业绩,却只看到他们签单的那一刻,忽略了背后的系统性努力。
我的业绩提升方法,总结为四个字:量变质变。
在负责公司最大客户期间,我和团队开启了“全球服务之旅”。一年飞行180多个小时,跑遍巴黎、伦敦、柏林、纽约、新加坡等地,只为确保客户在任何时区都能得到及时响应。我们不是在开会,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。
但这还不够。ToB销售的每一个环节,都必须精细化执行:
客户调研:了解客户公司架构、决策流程、预算周期。
需求挖掘:通过开放式提问,找出客户真正的痛点,而非表面需求。
方案定制:结合客户行业特性,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,而非“标准套餐”。
异议处理:提前准备应对价格、技术、竞品等常见问题的话术。
闭环跟进:每次会议后24小时内发送纪要,明确下一步动作和责任人。
更重要的是,我们从不把“发冷邮件”当成低级工作。相反,我们认为这是最基础、最关键的获客方式。
我曾亲自撰写并发送上千封冷邮件,主题从“如何提升广告投放ROI”到“您的竞争对手正在用XX技术”,打开率一度达到行业平均的3倍。秘诀在于:内容要有价值,语气要像朋友,而不是推销员。
正是这种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”的执行力,让我们在一年内将最大客户的账单(billing)直接翻倍,CEO见我都主动迎上来握手。
SaaS(软件即服务)销售,是ToB销售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。客户不仅关心功能,更关心稳定性、安全性、集成能力和长期ROI。
在我任职的AdTech公司,客户大多是大型媒体集团或电商平台,他们每天处理数亿次广告请求,对系统延迟、数据准确性要求极高。
因此,SaaS销售不能只讲“我们有多好”,而要讲“你们用了会怎样”。
我总结了一套SaaS销售实战框架:
技术可信度建立
在demo前,我会先让客户的技术团队参与评估。提供API文档、SLA(服务等级协议)、安全认证(如GDPR、SOC2)等材料,打消技术疑虑。
业务价值量化
不说“提升效率”,而是说“预计每月节省200小时人工成本”;不说“提高转化率”,而是说“按当前流量测算,年增收约150万欧元”。
竞品对比策略
主动提及竞品,但不贬低。而是强调差异化:“他们擅长A场景,而我们更专注于B领域,更适合您的业务模式。”
试点项目推动
对于犹豫不决的客户,建议先做3个月试点,设定明确KPI,成功后再全面推广。降低客户决策风险,也为我们争取展示机会。
这套方法不仅适用于AdTech,也适用于CRM、ERP、HR SaaS等各类企业软件销售。
很多销售只关心“签了多少单”,却从不研究“奖金怎么算”。这就像做生意只管进货,不管利润。
我曾带过一名美国女销售,产品演示讲得头头是道,但当问她:“你知道你的奖金在什么情况下触发?阶梯是多少?是否有回款要求?”她一脸茫然。
这种销售,大概率走不远。
因为销售奖金结构,本质上是公司战略的体现。它告诉你:
哪些产品是主推的?(高提成)
哪些客户是重点的?(大客户额外奖励)
公司更看重新签还是续费?(续费率影响奖金)
是否鼓励长期合作?(多年合同有bonus)
在我后来创业时,我和CEO亲自设计销售激励方案:
新客户首年合同:10%提成
续费合同:5%提成(鼓励长期服务)
超过目标部分:阶梯式提成(15%~20%)
团队业绩奖:团队超额完成,额外分红
结果,销售团队的积极性大幅提升,离职率显著降低。
所以,每一个优秀的销售,都必须是“懂财务的业务员”。你不仅要为公司赚钱,更要清楚自己能分到多少。连自己的钱都算不明白,怎么去谈为客户创造价值?
在很多大牌销售眼里,“发冷邮件”是“初级工作”,应该交给新人或助理。但在我看来,冷邮件是ToB销售的“第一战场”。
它不仅是获客渠道,更是品牌印象的起点。一封好的冷邮件,能让你在客户心中建立“专业、懂行、有价值”的第一印象。
我的冷邮件秘诀有三点:
标题要“利他”
避免“我是XX公司销售”这种自我中心的标题。改为:“您是否遇到广告投放数据延迟问题?”或“如何让您的CRM转化率提升30%?”
正文要“短而准”
不超过150字,直击痛点,提供解决方案,附上案例链接。结尾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回复,如:“您团队目前是否也在面临类似挑战?”
跟进要有节奏
首封邮件后3天无回复,发第二封补充资料;再7天无回复,发第三封分享行业报告或客户见证。最多不超过5次,避免骚扰。
通过这套方法,我曾用冷邮件撬动多个百万级订单。甚至有客户回复说:“你的邮件是我今年收到的最有价值的一封。”
所以,请告诉你的销售团队:没有低级的工作,只有低级的态度。发冷邮件不是“打下手”,而是“打基础”。
ToB销售的终极目标,不是“签一单”,而是“建一生”。客户关系管理(CRM)不是简单的“打个电话、吃个饭”,而是系统性地维护信任、创造价值。
我的客户管理策略分为三个层次:
基础层:及时响应
无论多晚,客户邮件24小时内回复;问题48小时内解决。这是基本职业素养。
进阶层:主动服务
定期分享行业趋势、竞品动态、优化建议。比如,发现客户某功能使用率低,主动提供培训方案。
战略层:共创价值
邀请客户参与产品内测,收集反馈;联合举办行业沙龙,提升双方品牌影响力。
最让我自豪的是,一位原本只是试点合作的客户,三年后成为我们的“战略合作伙伴”,不仅续费率100%,还主动为我们推荐了5个新客户。
这证明:客户不是“甲方”,而是“战友”。你为他创造价值,他自然会为你带来增长。
在欧美ToB销售中,饭局文化不可避免。从纽约的地下酒吧到新加坡的天台派对,我和客户喝过无数场酒。
但我想强调:千杯不醉不是目的,保持清醒才是职业素养。
我的原则是:
可以陪客户喝,但绝不喝醉;
客户醉了,我必须清醒;
饭局中不谈敏感话题,不签“酒桌协议”;
第二天照常工作,不影响专业形象。
有一次,客户在酒局上提出一个不合理的价格要求,我微醺但头脑清晰,笑着回应:“这个价格确实有难度,不如我们明天白天详细测算一下?”既没当场翻脸,也没轻易承诺,最终通过数据谈判达成共识。
所以,应酬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真正的销售高手,是在酒局中依然保持专业判断力的人。
最后,我想对所有ToB销售说一句大实话:如果你不懂技术,趁早转行。
在SaaS、云计算、AI等领域,客户的技术负责人(CTO、IT经理)是决策链中的关键角色。你如果连API、SDK、数据迁移、系统集成都说不清楚,凭什么让他们信任你?
我的技术学习路径:
第一阶段:术语入门
背产品文档,搞懂每个功能的技术原理。
第二阶段:动手实践
跟技术支持一起处理客户问题,学习debug流程。
第三阶段:深度理解
阅读技术白皮书,参加开发者大会,甚至自学基础编程。
这不仅让我在客户面前更有底气,也让我能精准传递客户反馈给产品团队,推动功能优化。
现在,我带团队招聘销售,第一条要求就是:“能看懂API文档”。外貌、口才,都是加分项,但技术理解力,是底线。
回顾我的ToB销售生涯,没有名校光环,没有惊人美貌,甚至一度因不会法语而陷入困境。但我始终相信:外貌是入场券,实力才是通行证。
对于销售总监和企业老板而言,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:
如何培养一支“不靠颜值靠实力”的销售团队?
如何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,激发长期战斗力?
如何在SaaS等高门槛领域,打造“技术+商业”复合型销售人才?
而对于每一位普通销售,我想说:
你不需要成为最漂亮的那个,
也不需要是最会说话的那个,
你只需要成为最专业、最靠谱、最拼的那个。
当你能在客户会议室里用法语飙完技术方案,
当你能靠一封冷邮件拿下百万订单,
当你能在酒局后第二天准时提交合同,
你就已经赢了。
美好的外貌并不是一切。做个有实力的faceless man,才是正道。
——谨以此文,献给所有在ToB战场上默默耕耘的“普通人”。